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国民经济数据
在2000年以后,在关于法学教育的研究中,如果是在涉及美国法学教育研究的文献中几乎没有不分析案例教学,即使在分析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研究也常常谈到美国式的案例教学法。
[47]对普通法案例教学法的功能与意义的详细分析的文章,可以参见蒋志如:《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张力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但是,由于中国当时法学教育还没有面临着高考扩招的事实,其并没有立即呈现,当1999年扩招后并持续到在最近几年,中国法学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时,它得到了充分展示[16]。
[52]其实,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看,无论在哪个省都是非常高的。第二阶段的案例教学法是取得巨大成功,但无法将之制度化,也即有些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成功。这种心境与苏力曾经表达过的观点相似:作为追求某种学术理论的确定性的我来说……我被说服了。与原来旧有的法学教育体制比较,其已有相当之革命性,但的确是一种尊重原有体制,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态度,也是最小限度改革原来体制的一种态度。从这段简介可以洞悉到,何美欢教授对普通法的了解、熟悉和精通。
刘金祥:《论案例教学法》,转引自《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注释】[1]对此史实的具体描绘,参见曹义孙、胡晓进、梁文永主编:《三十年:中国法学教育大事记(1978-2008)》,第1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十八大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五是坚决预防和惩治行政腐败,不断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切实增强行政监督效能,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三是在有法可依的目标基本达成后,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心实现从注重立法到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转变,从纸面的法律向生活中法律的转变,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尽管民间段子对于中国法治状况的上述评价,颇为夸张、片面、消极,甚至捕风捉影、以偏概全,但为什么会出现此种评价,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对于中国法治状况的某些感受和期待,需要我们正面理解和认真对待。二是在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实践过程中,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职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执政党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应当努力做到:一是全面落实宪法和《党章》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保证公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全面完善中国人权保障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法律制度。执法依据原则——百分之十人大通过、百分之九十高院释法。
二是积极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保障公众的立法参与,使立法更充分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党的主张,实现立法的分配正义。七是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三是党中央着力研究解决以下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召开一次依法治国(或者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对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做出专门决议,中央成立依法治国的专门领导机构,制定依法治国发展战略和实施规划。如何评价当下中国的法治状况,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粗暴执法激发冲突,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或极端恶性事件,突出表现在征地拆迁领域。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应当努力做到:一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要求,继续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治在配置市场资源、调控市场秩序和保障市场主体权利中的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应当做到:一是不断提高各级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建设法治政府的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和解决腐败问题,是对党领导的中国法治建设事业的极大挑战。
五是按照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要求,完善和加强环境生态保护、能源资源利用、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治体系,充分发挥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
7. 进一步加强人权的法治保障。二是可以考虑在全国人大中设立与其他专门委员会平行的宪法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合法性与合宪性审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 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重视、领导和支持。公职人员贪赃枉法、权钱交易、执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对法治造成损害。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要实现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目标。
六是司法改革轰轰烈烈,解决了办公条件、经费、人员编制以及一些长期制约法院、检察院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等老大难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各个阶段司法改革方案预设的目标,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司法效率、司法公信力和干预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虽然得到实施,但发展还不平衡。
这些地方主要有杭州余杭区、昆明市、江苏南京和无锡、四川成都等。(三)地方法治指数的评价在地方法治建设层面,近年来一些地方借鉴国际和香港法治建设经验,试行用法治指数来进行法治的量化评价。
五是高度重视发挥司法作为解决矛盾纠纷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重建司法终结社会矛盾纠纷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强化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2.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民间对于中国法治状况的评价在民间,对中国法治现状出现了以下调侃式的描述 :三大基本法——领导的看法、领导的想法、领导的说法。二是进一步健全行政决策制度,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中国法治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法治建设尽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具体来讲,中国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事业还面临以下主要问题和挑战。三是要护民权,坚持人民民主,用法治的分配正义、执行正义和校正正义等机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充分实现人权。
这是一个要求很高、难度很大但意义非凡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三是根据十八大的战略部署,结合政治体制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做好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三是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的要求,加强和完善社会法体系,充分发挥法治在创新社会管理和治理社会中的作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时有发生。
根据十八大精神,应当努力做到:一是根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要求,把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重点转向宪法和法律实施,使宪法和法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四是按照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部署,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全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中的作用。四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保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三是认为近年来法治建设明显倒退,主要表现是司法改革倒退和某些领域人治现象回潮,法治状况令人堪忧。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重视、领导和支持。
1.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者简介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100720。
通过法治对党权、政权和民权的充分保障,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进一步加强社会立法、文化立法和权利保障立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布局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整。